丁愚仁回归本源的教育
识
丁
第五期根本源教育简单化论坛,暨“识丁计划”于年9月17日在深圳圆满落幕。我们将把活动中的精彩问答整理编辑,陆续发布。
“本期8个话题
1.孩子太好动
2.孩子眼内斜视
3.三岁小孩要东西一定要得到
4.把时间还给孩子
5.家长怎么达到良好的状态
6.爸爸陪伴少如何弥补
7.要不要给孩子画圈
8.如何回到本源
内容太丰富,读完全文可能需要7分钟
”1.孩子太好动
家长:小孩爱动,精力非常旺盛,怎么去教他,软的硬的方法都使过用过,就是效果不大。
丁师:你的意思是,让他别多动了。
孩子多动。他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大脑神经协调才能动了。如果大脑神经不指挥他的手脚,是协调不起来的。孩子多动是应该的,孩子不动,是不应该的,应该活跃起来。
你愿意静下来,特别是成年人,都愿意在那里坐着,静静的静下来,这是你站在你的角度上来解读孩子。孩子应该是活泼的。
我们见过小狗小猫,只要它睁开眼,它就没闲着的时候,它都要动。孩子的动,填补了大脑的不足,也就是说,他动的越厉害,他的大脑越发达,越好。特别是一些多动症的孩子,这个(丁师指这个家长的孩子)不叫多动症啊,多动症的孩子是什么样呢,也就是说,在先天的时候,大脑发育不全,他要用活动来刺激他的大脑细胞,补先天的不足,我认为孩子动,才是正常的。
家长:他不动的时候就睡觉了,有时候跟他说着说着还很激烈的,等一下很安静,回头一看睡着了,就是这种现象。
丁师:这不挺好嘛。
家长:这孩子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很爱动手打人,其实在外面很规矩,就是很爱把我当沙包当桩练手,我觉得很痛啊,他力气很大,我想他稍微好一点。
丁师:说给他就可以了,说给他。
家长:好难的。
丁师:要如果是不听的话,你就打他一下,看看疼不疼。
家长:打,也会打。有时候打了也是也蛮心疼,觉得小孩其实多动也很正常,打一打又觉得也不对,自己错了,就会很内疚,做家长也很矛盾。
丁师:如果是惩罚孩子的话,应该让孩子知道因为什么惩罚他。孩子知道因为什么惩罚他,这时候惩罚他,不会落下什么东西。
家长:他知道,他知道我打他,他自己也会认错,就是每一次都会搞的两个人很累。总是大动干戈的那一种感觉,好累哦,带他,确实好累。
丁师:累,累在哪里啊?就是累在你想改变他,如果你不想改变的时候,你不累,真的不累。
家长:觉得好难改变他。
丁师:别改变他。你改变自己,适应孩子。
家长:那只能这样了。谢谢丁师。
2.孩子眼内斜视
家长:丁师您好,我的问题比较个性化。我女儿,我想问一下她的眼睛,通过拍打,是不是可以拍好?
丁师:她的眼睛怎么了?我得知道她的眼是什么样的病症。
家长:眼睛内斜,2岁2个月的时候得的。
丁师:内斜是眼视神经太紧,用拍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一拍,血液就会进入眼底,血液一进去,拉开了的神经线,松了,就归位了。不管外斜内斜都可以,都有拍的方法,都可以解决掉。
家长:其实我已经给女儿拍了2个多月了,我自己是感觉她好了很多,但是我的信心还是不够。
丁师:要如果是往里动的话,尽可能的多拍印堂。眼内斜视这个病症,是怀孕期间夫妻两人不和,你抓我的把柄,我抓你的把柄,这样的心态造成的。怀孕期间,特别是怀孕的妈妈,尽可能的不要怀疑自己的老公,要不然的话,孩子就会这个样,这是一种情绪导致的孩子这样。
家长:我女儿刚生出来到两岁两个月都是好的,都是完全正常的,两岁两个月突然有一天就这样了。
丁师:一样的原因,这还是胎里带来的。
家长:有。怀孕四个多月的时候,家里面是有一些事情。
丁师:相信对方就没问题。
家长:好。
3.三岁小孩要东西一定要得到
家长:我的孩子三岁,他要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如果大人不答应,他会千方百计达到他的目的,他会尖叫,滚地,赖地,很多方法都使上,搞的我们不得不答应,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丁师:合理的,能够满足就满足。重复的,比如他想要个玩具,本来家里有了,重复再要了,不应该满足。
之所以他想尽千方百计达到自己的目的,是因为过去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了,他闹闹你就满足他了,时间长了,不满足他,他就和你闹,他就会就会想方法。
其实这样也不错,因为你不满足他,他要想方法,在想方法的过程中,他自己就成长了,我觉得也行。最好是合理的满足,不合理的不要满足他,不管他想什么样的方法,也不要满足。
4.把时间还给孩子
家长:我的问题是,智能化已经进入家庭,进入校园,那么在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当中,智能设备已经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我们以前的这种自制的或者是民间的体育游戏,包括我们的亲子互动时间,比如说在我们幼儿园和小学就非常流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
孩子的学习方式跟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孩子的学习是探索式的,他一定要自己去探索,他去分析,他去纠错,他去推理,然后得出结论。
智能化的脚步在不断前进,我们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去权衡这个关系,我个人的观点是,我觉得是尽量把时间还给我们孩子的双手,把时间还给我们孩子的自由,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谢谢。
丁师:其实你说的没错,把时间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这个高科技社会的影响下,让他茁壮成长,这个没错,叫他跟上时代的步伐。
但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为了完成他的任务,他可能规范孩子。现在的体制是这个样,我们尽可能的给孩子多一点的自由,这是尽可能的。
你说把所有的时间都还给孩子,这个可能性不大。我们成年人有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们不自觉的就把我们的角度,强加给孩子了,所以我们能想到的,就还给他。
不违反上级领导的说法的,就给他。有时候,真的,我们明明感觉可以,但领导不同意,也白搭,也不行。你要坚持那样做,你的饭碗子都没了。所以尽可能的吧,尽可能的把时间还给孩子。
5.家长怎么达到良好的状态
家长:我的小孩出生后,我很早就接受过类似“爱与自由”这样的理念。我感觉理念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孩子摔东西我还是忍不住发脾气,很多情绪。我们家长怎么做,才能达到良好的状态。
丁师:如果家长,处处都做好,也就是你自己认为的那个好,这个好里头,不应该夹杂着你自己的角度,你自己的认为。
界定孩子的那个标准,这个都不应该存在,都不应该有,尽可能的让自己没有这些东西。没有好坏对错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去规范你的孩子要怎么做。
我们尽可能的放开孩子,当我们放开来了,不去界定什么对错好坏,不去界定善恶。要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你的孩子是自由的。你自己做到的,孩子就跟在后头跟着你学,他也不分。
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是学习的材料,他的任务就是学习,他的学习方式不是坐在教桌上,听老师讲话,教给他知识,不是那样学习法。他抬起眼睛来,他在那里玩,他跑,他看见的一切,都是他要学习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三四岁之后,他的破坏力很强,你给他买了玩具,他都砸烂了,他给你拆了,这是因为他有很多为什么,在他的大脑里产生了很多很多为什么。你给他玩具,一开始新鲜的时候,他可以玩一段时间,当他对这个玩具熟悉了,他就想知道玩具里头的结构是什么东西,他并不是有意把它砸掉,破坏掉,而是他的求知欲促使着他,把它拆开看一看。
所以这是孩子们的行为。说这个问题就是,孩子在不断地学习,我们往往是把我们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听老师的话,听老师讲什么你都知道,这才叫学习。
其实孩子在那趴着,看着蚂蚁上树,我们不认为那是孩子在学习,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认为他不务正业。孩子在那里观察一个蚂蚁,或者观察一个事物,观察桌子上的一个缝,缝里有很多污垢,他用棒棒挑着污垢,你认为他在玩,实际上他那个小脑袋瓜在琢磨污垢怎么进来的,是怎么回事,进来的是什么东西,孩子都在研究,所以这些都是在学习。
最好让孩子自由学习这些东西,我们成年人只是给他一个鼓励就行,没必要管他,不让他学这,不让他学那。
6.爸爸陪伴少如何弥补
家长:作为爸爸,我有一个疑惑,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妈妈在场,很多爸爸因为特别忙,为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等等,就会去忙事业,爸爸普遍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爸爸该怎么做孩子教育,怎么弥补陪伴时间不足?
丁师:爸爸上班,下班回来,好像是陪伴孩子很少,孩子对爸爸的印象不深,这样的现象,好像是这样,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尽管在家待的时间很短,爸爸对孩子的影响仍然很大。打个比喻吧,爸爸上班下班,遵纪守法,爸爸做好了,你的孩子绝对出不了圈。因为他在这样的很守规矩的氛围里长大,他很自然的就守规矩,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你用不着用嘴来说教,身教就可以了。
我们老祖宗也说过,身教大于言教,当爸爸的做好,当爸爸的你不是挣钱吗,不是养家糊口吗,你做好你的职责,你的工作,就可以了,孩子肯定是跟着爸爸学,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谁为主,他心里很有数。刚才问一个孩子,你爸爸为什么没陪着你来,说爸爸工作了,挣钱去了,所以他心里很有数,很有数的。
所以有一个挣钱养家的爸爸,尽管是见面很少,但是你这样的行为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离了爸爸不行,长大了以后他要跟着爸爸学,像爸爸那样做人。这是孩子们自己就产生的想法,所以成为孩子的成长背景,成长环境就可以了。
7.要不要给孩子画圈
家长:我看过您《天才不是教出来的》这本书,谈到让孩子重回本源,给孩子自由,但在现实中,有一个冲突,比如吃饭,我想让孩子安静的自己吃饭,完成自己每天最根本的事情,但他就不安静,如果强行让他做,他也可以做,但是我又觉得违背了让他回到本源的理念。
是不是说我这样做,会让他困在一个围城里面,但他现在又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我是画个圈要求他,还是直接就没有这个圈?我内心很冲突。
丁师:我认为不要画圈。不要再规范他的行为,因为什么呢,如果要画圈的话,我们按照本源的情况来画圈。什么叫本源?
就刚才你那个例子,让孩子吃饭,要他安静的吃顿饭,别到处跑着吃。但是吃饭是为了止饿,而孩子对于吃饭的观点和成年人绝对是不一样的,孩子吃饭是按照身体的需要吃饭。他饿了,他就找你了,“我饿了”,这时候叫他吃饭他很老实。
当他身体需要了,他该吃饭了,他需要了,他饿了,那么这时候你才给他吃饭。我们成年人,是站在一个什么角度上,是一个时间的需要,我们要上班,要工作,有个纪律在那儿制约着你。所以你吃了早饭,你要上班去,中午了你要吃饭,因为下午还要工作,晚上吃顿饭睡觉。所以成年人是以时间为轴心展开的吃饭,孩子是以他身体的需要而吃饭。
我们明白了这个事以后,你就不再强加你孩子,不再是你吃饭了非得叫他吃饭,而是你吃饭了他可以出去玩去,他可以不吃,因为他那个时间段,他的身体不需要吃饭。如果知道了本源,你就好办了,他愿意吃他就吃,不愿意吃就算了。
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我们成年人,不了解孩子,不理解他们,没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我们自己可能有很多东西就改了,得改很多东西,得调整自己很多东西。
成年人最好是了解一下孩子,然后再根据孩子的状态情况,再制定你的方法和教案,我认为这比较切合实际。
8.如何回到本源
家长:站在本源上来做我们孩子的教育,本源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本源是什么,我们自己怎样能处于本源的状态,或者回到本源呢?
丁师:要追随本源,就和一些宗教扯到一块了。我们有个想法,我们的想法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大脑就有这个想法吗?
我们的想法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受外界的信息,产生的这个想法。眼耳鼻舌身意,没接受外来信息时是个什么样?就是那片空白,什么都没有。
在什么都没有,一片空白的情况下,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源,在这个本源上,你植入了意义,植入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在动,这些信息在生生灭灭,我们把这些信息的生生灭灭当成我们自己了,把我们自己本来的那个一片空白,那个东西给忘了,把我们的本源忘掉了。
回到本源是回到什么?回到自己。
用的时候,自己在有这个层面上,什么都不用的时候,回到自己没有的那个层面上,那个一片空白的层面上。因为我们的本源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
这个什么都没有里,含着世界上的一切的有,这就是本源的用处。
为什么要回到本源?因为本源含着一切的有,我们活在有这个层面上,什么都是有限的,当我们回到我们自己本源上的时候,本源那个地方,它是什么都是无限的,和在有这个层面上正好相反。
一个是有限,一个是无限,利用我们自己的有限,开发我们自己的无限,这就是回到本源上。
为什么要重回本源?回本源的目的,就是开发我们的无限。
第七期识丁计划报名已经开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识
丁计划是丁愚仁先生发起成立的“根本源公益慈善基金会”力推教育的公益项目,由一批共同探索、践行、传播“三简理念”的“教育简单化”的先行者努力打造与奉献。“教育简单化理念”完全基于生命实相,力主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善护其主动学习的内在品质,解放孩子,解放家长,解放老师,终使孩子自他和谐。
致力于推行
生活简单化,教育简单化,健康简单化
根本源官方治白癜风福州哪家医院好白殿疯检查什么科
- 上一篇文章: 系解048运动传导路
- 下一篇文章: 招生消息西安城市交通学院2017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