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矫正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陈林义叶龙玲
1、角膜上皮剥落
多见于手术过程角膜暴露时间过长引起,亦可见于频滴表面麻醉剂或不小心器械损伤所致。处理方法:除小心操作外,手术时可用一薄的盐水棉片保护角膜或频滴生理盐水湿润角膜。
2、找不到肌肉
多见于注射麻药过多或因牵拉关系致使眼球旋转,其位置发生改变等原因造成解剖标志不清引起。处理方法:停止牵拉,去除开脸器,让眼球自行恢复到正常位置并检查结膜切口位置是否正确,根据该条肌肉的解创位置重新找。
3、肌肉滑脱
多见于缝线离肌肉断端过近或不小心剪断缝线,亦可见于缝针穿过巩膜组织过少或结扎时用力过大引起。预防措施:肌内预置套环缝线两侧应各一根,万一被剪断或滑脱一根,还可保留一根、便于补救,预置缝线不要距肌肉断端过近,剪肌肉时应将预置缝线拉紧,在直视下分段进行,缝针穿过巩膜板层时的距离不能过短、过浅,结扎时不可用力过猛等。
4、缝线穿透巩膜
在固定肌肉新附着点时,缝针穿过巩膜过深引起,严重者不仅穿透了巩膜全层而且还可穿透脉络膜和视网膜,尤其儿童及高度近视患者因巩膜较薄,更应引起注意。一旦发生应立刻退出缝针,如有玻璃体溢出,用剪刀剪除,并在其周围作电凝透热,以防网脱的发生。
5、眼--心反射
在手术过程中牵拉或加压眼球时引起的心率减慢、心律异常,同时伴有胸闷等不适症状,称为眼心反射。其反射途径为眼球由于牵拉或压迫,受到刺激后通过睫状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眼支传到中枢延髓迷走神经核,再由迷走神经传到心肌而发生眼心反射。眼心反射在斜视矫正手术时发生率较高,且局麻时眼心反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麻时眼心反射的发生率。据严泽生等报导,局麻下行斜视矫正手术,眼心反射发生率达83.7%。而在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手术,眼心反射发生率仅为22.6%。他们认为。眼心反射发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系氯胺酮作用于大脑的联络经路,从而阻断了眼心反射的神经通路之故。
另外,氯胺酮分离麻醉前注射阿托品减少呼吸道的分泌物也可能对眼心反射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眼心反射的发生除个体差异外,还与患者年龄,不同的肌肉有关,如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牵拉内直肌时眼心反射发生率明显高于牵拉其他肌肉等。另外,牵拉肌肉时力量越大,其反应就越重等。预防措施,手术时操作要轻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牵拉动作。轻者可继续完成手术,严重的眼心反射应暂停手术,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若进一步发展应及时请有关科室协助抢救。
6、眼--胃肠反射
眼一胃肠反射的发生机理与眼一心反射的发发生机理基本一致,在眼部手术时,尤其牵拉眼外肌时,致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加速了胃肠的蠕动功能,而出现恶心、呕吐,少数患者还可同时伴有腹痛,根据眼一胃肠反射发生时间的不同.分为速发型、迟发型与混合型三种,临床上以迟发型多见。
其发生原因与牵拉眼外肌力量的大小、时间长短、眼外肌条数以及手术方式等均有关。
预防措施:局麻病人术前要少进食.全麻患儿术前六小时即要完全禁食,术前半小时应用镇静剂鲁米那钠;对年龄较大患者应向他说明术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可暂停牵拉肌肉片刻;术者操作要轻巧,不要用力牵拉肌肉,尽可能减少牵拉肌肉的频度及缩短牵拉的时间等;术后嘱患者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已发生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崔国义等认为内关穴位注射1毫升~2毫升爱茂尔可收到良好的疗效;亦有人认为全麻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后给予0.15毫克/公斤灭吐灵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在术后的呕吐发生率。
7、术后感染
在操作过程中因无菌观念不强,造成巩膜或眼眶的感染,但此种现象一般不会发生。如发生感染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8、肉芽肿
极少数患者术后10天在肌肉新附着点处(多为肌肉截除术),长出一内含炎性细胞及纤维束的肉芽肿,并逐渐长大,直径可达7毫米~8毫米。处理方法,可手术切除肉芽肿,局部滴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眼水。
9、术后出现的复视
极少数患者术后可发生复视,但一般在术后数日或数周内可自行消失,尤其是儿童患者一般较少发生复视,即使发生也易克服。但对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且无同时视的成年患者,术前一定要作牵拉试验和三棱镜耐量试验,以判断术后发生复视的可能性。如以上试验阳性,手术要慎重。
10、再次手术时间
斜视矫正术后,短期内眼位常有一定的变化,最终眼位的稳定一般在45天左右。故再次手术时间应在2~3个月后考虑。
斜视手术在操作过程中,尤其牵拉眼外肌时,致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加速了胃肠的蠕动功能,而出现恶心、呕吐,少数患者还可同时伴有腹痛,所以手术前要根据医嘱,定点禁食禁水。不能因为怕孩子饿,而偷偷的给予食物。以免发生意外。
陈林义工作室
小儿眼科患者群
- 上一篇文章: Neurology病例小脑内斜视眼科和神
- 下一篇文章: 同仁科普系列家长必读造成儿童斜视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