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斜视共同性外斜视
叶龙玲陈林义
导读:共同性外斜视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与先天性三类。临床上以原发性外斜多见,但其发病率较内斜少见,尤其在婴幼儿期间,二者之比约为1:4,随着年龄增长原发性外斜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其发病与中枢性的辐辏与外展不协调有关,尤其在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劳时,常发生辐辏的不足,过强的外展又使眼球转回到休息眼位,融合性辐辏又不能加以调整,故导致外斜视的发生。另外,本病的发生与解剖、遗传等因素亦有一定的关系。
一原发性外斜视
分型:按其发病机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分开过强型:
看远斜视角大于看近斜视角15?。斜视角稳定,如遮盖一眼30分钟后,看远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斜视角,AC/A比值高。需手术治疗,以后徙双外直肌为主。
2
集合不足型:
看近的斜视角大于看远斜视角15?。AC/A比值低。此型发展较快,应尽早手术,手术以加强内直肌为主。
3
基本型:
看远看近时的斜视角大致相等,AC/A比值正常。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应同时行外直肌减弱与内直肌加强术。
4
类似分开过强型:
初次检查时,看远斜视角大于看近斜视角15?以上,但遮盖一眼1小时以后再检查,看近的斜视角与看远的斜视角大致相等,AC/A比值正常。甚至有的患者看近时的斜视角大于看远时的斜视角。需手术治疗,手术量的分配同基本型外斜视。
临床表现原发性外斜视占共同性外斜视的一半以上,患儿发病年龄常在3岁左右。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部分成人在近距离工作过久后会出现视物疲劳、头痛、眼胀及复视等症状。开始多为间歇性,在注意力集中时或通过加强辐辏仍可保持正位,此时患者双眼视功能尚好。但在身体状况欠佳、过度疲劳、情绪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或单眼遮盖后,以及在强光下等均可出现外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辐辏功能的减弱以及面部及眶距的增大,逐渐由间歇性外斜视转变成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此时多为单眼抑制,因可交替注视故视力一般仍正常,多数患者屈光状态正常。
情绪不佳
复视
疲劳
如何治疗:
A
矫正屈光不正,对外斜视病人有屈光不正者应戴镜矫正。
B
对同时伴有弱视者,应积极治疗弱视,待视力恢复正常,矫正眼位。
C
对小度数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可首先选用负片过矫,同时配合正位视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视力的提高,而且还可加强调节与辐辏功能,有利于眼位的恢复。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每天做辐辏训练2次,每次3-5分钟。
D
恒定性外斜视需手术矫正眼位,间歇性外斜视如保守治疗无效亦应尽早手术。
二继发性外斜视
常继发于眼外肌的轻度麻痹,此类斜视异常视网膜对应发生率高,所以预后较原发性外斜视差。其它如近视、两眼较大的屈光参差、内斜视的过度矫正、辐辏功能的减弱以及严重的单眼视力障碍等,均是引起继发性外斜视的重要原因。继发性外斜视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陈林义
著名小儿斜弱视专家
今天学习了共同性外斜视的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外斜视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多家长发现患儿偶尔出现斜视的现象,觉得只是偶然发生,并不一定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有的家长发现患儿斜视,在医院确诊后,并未重视斜视的危害,那么这都是错误的,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陈林义工作室
小儿眼科患者群
- 上一篇文章: 王乐今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
- 下一篇文章: 孩子双眼视力参差大会引发偏头痛脑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