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觉时眼睛闭不严怎么回事

时间:2021-8-11来源:治疗医院 作者:佚名 点击:

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http://m.39.net/news/a_6072023.html

孩子睡觉时眼睛闭不严,在中医学上叫睡时露睛,关于这个问题,我几年前专门研究过一段时间,为此还写了一篇论文,可能是因为水平有限,一直没有发表的机会,今天就把这篇不成熟的论文放在这里,供大家品评。着急的可以只看摘要。

摘要:小儿睡时露睛与脾虚关系密切,但并不是脾虚的主要证候表现。小儿睡时露睛是临床辩证虚实、寒热的重要症状,同时也是惊风抽动的危险因素。小儿睡时露睛的病因病机的可能是,脾虚清阳不升或吐泻后津亏血少,脾胃运化无力,心肝之血不能濡养肉轮,从而出现睡时露睛,其治疗应以补脾运脾为主,以助气血生化。

关键词:睡时露睛,脾虚,惊风抽动,病因病机

眼睛,亦可称为目。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目是心之使、血之宗。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人的神机有无,皆可在其上观察。中医望诊中,目的作用不可替代。有学者[1]对历代医案中29个眼部症状单元进行了归类分析,研究发现眼眶发黑、目闭不开、睡眼露睛、目光呆滞、目酸、目胀在西医学权威著作中没有阐述。

1.历代医家对于小儿睡时露睛的认识

1.1小儿睡时露睛与脾虚证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小儿睡时露睛与脾虚有着密切关联。儿科之圣钱乙,对于睡时露睛有着独到的认识。《小儿药证直诀》中写道:“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瘲,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栝蒌汤主之。”“又小儿伤于风冷,病吐泻,医谓脾虚……医乱攻之,因脾气即虚,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多睡露睛……脾虚生风而成慢惊。”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日晚发抽中也有关于露睛的论述:“因潮热,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是肺旺,当补脾治心肝”。可见当肺旺克脾,脾虚之时可出现睡露睛。钱乙还在其书中论述到,伤风吐泻身凉后亦可出现睡露睛,当用具有补脾之力的益黄散主之;夏秋吐泻之后,亦可出现睡露睛,嘱患儿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钱乙认为小儿睡时露睛与脾虚关系密切。

后世医家夏禹铸在其《幼科铁镜》卷三·慢症中论述到:“慢症者脾虚也,眼皮属脾,脾败故眼皮不能紧合,而睡则露睛,虚极则脾失元气,故两目无神而多昏沉,脾败则枯涎无统,故凝滞咽喉而有牵锯之声。”陈复正在其《幼幼集成》中引夏禹铸所述《审颜色苗窍知表里之寒热虚实》,其中写道:“睡而露睛者,脾胃虚极也。”由上观之,夏禹铸同样从脾虚认识睡时露睛。

现代有学者[2]对儿童肺脾虚证候进行分析,得出儿童脾虚的主要证候包括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多汗,形体消瘦,大便失调,睡时露睛等,睡时露睛占脾虚证患儿的9.7%,从其研究中可以看出,小儿睡时露睛并不是脾虚证的主要证候,脾虚证的主要证候为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多汗、大便失调等症状。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中写道:“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由此可见,肺脏失调,亦可出现睡时露睛。现代中医学者[3]通过研究将小儿睡露睛列为脾虚证诊断的次要标准之一。综上所述,小儿睡时露睛并不是脾虚的主要证候。

1.2小儿睡时露睛是小儿虚实、寒热鉴别的重要症状

睡时露睛除与脾虚关系密切外,更是小儿虚证、实证鉴别的重要症状。《证治准绳》中论述到:“若病久元气已亏,食少发热,口干饮汤,呕吐泄泻,肢体畏寒,卧而露睛者,悉属形病俱虚,当补正气为要。”王肯堂将睡时露睛归纳为形病俱虚。钱乙在其《小儿证治要诀》杂病证中论述到:“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吐泻昏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从这句原文我们可以看出,睡时露睛与否是胃实热与虚热的重要鉴别点。《保婴撮要》中写道:“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睡不露睛,手足指热,宜用表下……屈体而卧,睡而露睛,手足指冷,宜用调补。”可见明代名医薛铠同样将睡时露睛作为小儿虚、实辩证的重要症状。综上所述,睡时露睛是虚、实辩证的一个重要症状。

清代儿科名医陈复正在其《幼幼集成》中,将睡露睛归为小儿寒证的七个要点,原文中写到:“小儿热证有七∶面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红赤。此皆实热证,忌用温补。小儿寒证有七∶面(白光)白,粪青白,肝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虚寒,忌用寒凉。”此简切辩证之法多被后世医家推崇,如在《慈幼便览》中,更将其置于篇首。由此可见,睡时露睛也是寒证、热证辩证的重要症状。

1.3小儿睡时露睛是惊风抽动的危险因素

《证治准绳·幼科》中论道:“慢惊之候,或吐或泻,涎鸣微喘,眼开神缓,睡则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医林改错》中写道:“凡将欲抽风之前,必先见抽风之症,如见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肌肉跳动,具是抽风之状,前二十症不必全见,但见一、二症,则知将来必抽。”钱乙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东都王氏子医案中将“睡露睛、手足瘛瘲而身冷”的临床症状归结为慢惊。由上可见当临床见到小儿睡时露睛之时,不可单从脾虚来认识,亦应考虑其津亏血少,心肝之血不能荣养肉轮,进一步可能出现瘛瘲的证候。总结几位医家的论述,可以得到推论,睡时露睛是惊风抽动的危险因素。

2.小儿睡时露睛的治疗

小儿睡时露睛的治疗方面,古代医者多将小儿睡时露睛与身体其它症状一同辨证论治,睡时露睛的症状也多出现于脾虚、慢惊风、泄泻等证之后。检索中国知网电子文献期刊数据库,未发现有以小儿睡时露睛为主症的病例,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单纯小儿睡时露睛临床少见,因其不影响小儿生理功能,未能引起患儿家长重视;二是小儿睡时露睛症状出现时,多伴有发热、腹泻、手足抽动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情况的主要症状。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见到部分患儿,在身体其它症状好转后,睡时露睛并未改善消失。针对小儿睡时露睛这一临床症状,有现代学者[4]从脾虚入手,采用推拿、捏脊治疗小儿睡时露睛。

3.病案举例:

患儿杨某某,女,2岁,因“发热、腹泻2天”于年9月21日经门诊拟“小儿腹泻”收入我院。患儿缘于入院前两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腹泻,发热呈不规则热,体温最高39.0℃,大便呈水样,日4-5次,遂就诊于我院门诊,具体诊断不详,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病情未见好转,家属为求中医系统治疗,入院诊治。病程中患儿无口唇发绀,无抽搐昏迷,无皮肤皮疹。现患儿腹泻,大便呈水样,睡时露睛,食纳差,夜寐欠安,小便黄,尿量正常,舌淡红,苔薄黄,指纹淡紫,现于风关。查体:体温37.2℃,全身皮肤弹性正常,眼窝无凹陷,哭时有泪,肠鸣音6次每分,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初诊:患儿多种抗生素过敏,故西医予以对症支持治疗。中医四诊合参辨病为泄泻,辩证为湿热泻。按证候应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笔者追问家属病史,家属诉患儿平素不思饮食,睡时露睛,梦中多动,时有便秘腹泻,刻下患儿未发热,睡时露睛提示脾胃虚弱,故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如下: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炒白扁豆10g,陈皮6g,莲子3g,山药10g,砂仁3g,黄连3g。上药各1袋,2剂,1剂/2天,水冲,日3次口服。

第3日患儿大便情况明显好转,便略稀,日1次,守原方。

第4日,患儿家属诉,患儿昨日晚间着凉后,大便稀薄,日3次,舌红,苔黄,指纹淡紫,现于风关。故停用原方,予自拟中药汤剂祛湿健脾,方药如下:藿香10g,佩兰10g,大腹皮10g,炒白术10g,山药10g,陈皮6g,茯苓10g,黄芩6g,党参10g,莲子3g,白扁豆10g,上药各1袋,2剂,1剂/2天,水冲,日3次口服。

第5日,患儿大便日1次,便略稀,无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隐于风关,睡时露睛症状略有好转。考虑患儿热像已不明显,故原方去黄芩继续服用。

第7日,患儿阳性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睡时露睛症状略有改善,故嘱患儿服用参苓白术散2周,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慎起居。

1月后,患儿来院复诊,患儿家属诉患儿服用参苓白术散两周后,食欲渐佳,大便可,日行1次。现患儿已无睡时露睛,寐安,纳可,二便可。

病案讨论:患儿平素不思饮食,睡时露睛,患儿本次发病虽有湿热之象,但究其根本应为脾虚所致,所以中医治法应以补脾运脾为主,不可一味清热利湿,以防脾气受损,日久不愈。在本次诊疗过程中,患儿睡时露睛,给予临床辨证重要提示,患儿脾胃已然虚弱,苦寒之药的选用当慎之又慎。

4.总结

笔者认为,睡时露睛病因病机的可能是,脾虚清阳不升或吐泻后津亏血少,脾胃运化无力,心肝之血不能濡养肉轮,使得睡时露睛。心肝血少,亦可出现筋脉失养,从而见手足瘛瘲。其治疗应以补脾运脾为主,以助气血生化。

[1]于东林,田欣,王义国,等.历代医案中的29个眼部症状单元[J].辽宁中医杂志,,03:-.

[2]李丹,杨丽新,杨京华,等.儿童肺脾虚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07:-.

[3]中国中西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小儿脾虚证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02:25.

[4]李建.推拿捏积治疗“小儿露睛”[N].健康时报,-01-.

林双竹

阅读分享,点赞转发



转载注明  http://www.qbkaw.com/zlyy/1858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内斜视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