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设计

时间:2020-8-14来源:治疗方法 作者:佚名 点击:

陈林义叶龙玲

儿童斜视手术矫正的目的是通过减弱或加强眼外肌的力量,将偏斜眼调整为正位眼,从而达到改善外观,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那种等孩子大了再手术的观点或认为随着生长发育,斜视便能自行消失的侥幸心理是极其错误的,成年以后的手术仅能起到美容的目的。.手术的设计与手术量的估计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斜视手术的设计与手术量的估计。

手术设计

1

手术肌肉的选择

减弱功能过强的肌肉,增强功能不足的肌肉这是斜视矫正手术的基本原则。例如辐辏功能过强型内斜视以减弱两眼内直肌为主,若为分开功能不足型内斜视,则以加强两眼外直肌为主;又如分开功能过强型外斜视,以减弱两眼外直肌为主,如为辐辏功能不足型外斜视则以加强两眼内直肌为主等。

1

合理分配手术量

为了保持和恢复两眼运动的协调与平衡,除了15゜以内的斜视角外,其余则应做双眼对称性手术,这样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无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希望的单眼恒定性斜视,可作非对称性手术,但也不宜让一眼承受过大的手术量,以免引起眼球的退缩及运动的不协调,必要时可合理分配部分手术量在健眼上做。

1

垂直肌麻痹时手术

肌肉的选择也应遵循减弱功能过强的肌肉及增强功能不足的肌肉这一基本原则。手术时应尽量避免减弱下转肌手术,以免影响正前方及前下方的双眼单视功能;为了防止复视的产生,对垂直斜视如不能做到完全矫正时,宁可欠矫,也不宜过矫,否则会产生新的不适;另外,对麻痹性斜视,一般多主张在非注视眼上做手术,例如用健眼注视时,则应增强受累肌或减弱其拮抗肌,若用患眼注视,则应减弱受累肌的配偶肌等。

手术量的估算

关于斜视矫正手术量的计算,按理论说眼的圆周为72毫米,共゜÷72=5゜,如不包括其他因素,同时后徙和截除眼外肌各1毫米时,约能矫正5゜斜视。这种计算方法沿用较久,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手术效果的好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年龄的大小、斜视角的性质、斜视角的大小、眼外肌的发育情况、力量的强弱、有无粘连及挛缩等,另外,患者的屈光状况,术前有无双眼单视功能及手术量的关系,仅用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计算是不科学的。术前应根据详细检查结果,综合各方面因素,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一般规律,尽可能估算出较为准确的手术量,这点对全麻斜视矫正手术的患儿就显得更为重要。对局麻患者可采取术前估算结合术中的眼位观察。

据报导:郝雨时认为内直肌后退每毫米可矫正2.5゜~3.0゜,外直肌缩短每毫米可矫正2゜,后退加缩短每毫米可矫正2゜~3゜。

李俊洙体会内斜在15゜以内者,内直肌后退3毫米~5毫米,外直肌缩短2毫米~3毫米;

内斜在15゜~25゜者,内直肌后退4毫米~6毫米,外直肌缩短4毫米~5毫米;内斜在25゜~30゜者内直肌后退6毫米~8毫米,外直肌缩短5毫米~7毫米;

斜视角超过30゜以上者,先做斜视眼手术,不足部分在另一眼做,效果较为满意。

麦光焕等对例术后正位眼的外斜视进行术前斜视角与手术量的计算,得出每毫米平均可矫正2.01゜,后退术平均每毫米可矫正1.93゜,缩短术平均每毫米可矫正2.11゜,后退+缩短术平均每毫米可矫正2.08゜。

我们的临床体会为对15゜以上的内斜视一般均将手术量分配在双眼做,如内斜20゜,双内直肌后退4毫米~4.5毫米,内斜25゜,双内直肌后退5毫米~5.5毫米,内斜30゜,双内直肌后退6毫米~6.5毫米,>30゜以上的内斜视,在双眼内直肌后退的基础上,在非注视眼上增做一条外直肌截除等;外直肌的后退效果较差,如外斜视,外直肌后退每毫米只能矫正约1.8゜,后退+缩短每毫米约可矫正2゜等。

我们认为,在儿童斜视矫正手术设计及手术量分配时,能做后退术解决问题的,尽量不做截除术,且双眼的后退量要大致相等。总之,手术量的估算,在参考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应根据个人的临床体会,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陈林义工作室

小儿眼科患者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注明  http://www.qbkaw.com/zlff/1660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内斜视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