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医家祝味菊温潜法治疗失眠
由祝味菊创立的温潜法,从祝味菊、徐小圃、陈苏生等人的医案中可以看到,治疗失眠有效。但是,温肾潜阳法,与广泛运用的育阴潜阳法相比,确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譬如,其形成的原理,适应的范围等等。
一、祝味菊创立温潜治疗失眠
祝味菊温潜法的创立,与其重阳学说有关。在祝氏看来,虚性兴奋,不全是阴虚,也有气虚、阳虚。对于“气本虚甚,而又兴奋特甚者,清之则益虚其虚,温之则益增其躁,所谓虚火之人,医有与玄参、麦冬、竹叶、石斛等药,颇能相安者。”祝氏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这里讲的虚火是气虚阳浮之症,与阴虚火旺之症不同。一般认为,阴虚则阳亢,是从阴阳互根出发。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气虚阳浮之症,乃阳衰不能自秘造成的。正如虚热有阴虚所致,也有气虚所致。
气虚是本,治当温补;阳浮是标,治当潜降。以滋阴清火之法治之,虽有缓解兴奋之小效,然非至善之道。首先,祝氏坚持认为,虚者当用温补,此乃常法。其次,虚者还须分清阴虚或气虚。此处既为气虚,滋柔阴腻,足碍元阳。
更重要的是,既然是虚症,用寒凉清火,犯虚虚之戒。正如景岳所说:“实火为患,去之不难,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矧今人虚火者多,实火者小,岂皆有余之病,顾可概言为火乎。”
所以,祝氏认为:“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温潜法用附子配伍磁石、龙牡等重镇潜下的药物,温阳而又潜降,故称温潜法。这是祝氏的创用。兹举祝氏医案一例。
胡夫人新闸路同安坊22号
症状:头昏耳鸣,苔白腻,夜不成寐,便秘,肌热,微有起伏,脉息弦芤。
病理:下虚上盛,中湿隔拒,阳上浮,潜藏失,下虚上盛,隔阳于上。
病名:下虚阳浮,失眠肌热。
治法:当与温潜为主。
处方:灵磁石60g(先煎)生牡蛎45g(先煎)酸枣仁24g(先煎)麦芽15g生龙齿15g(先煎)黄附片15g(先煎)明天麻6g大腹皮12g朱茯神18g姜半夏24g茅术15g酒连4.5g(泡冲)
二、温潜法可上朔至仲景
一般认为,温法有兴奋、上升的作用。但是在《伤寒论》中,温法也有抑制、下降等另一方面的作用。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面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上述条文中的心悸、烦躁、惊狂、奔豚、不得眠等阳性症状,均用桂枝附子等温药治疗,其原因值得思考。一般注家认为,这些症状病机是心阳受损,但是并未言及为什么阳损会出现阳性症状,就是因为如祝氏所言,“乃阳衰不能自秘”,虚阳上浮,心神浮越。条文中“亡阳,必惊狂”也提示了这一点。既然这样,阳衰不能自秘引起的阳浮,自然要用温药来治疗。
另外造成上述症状的原因,是汗、下、烧针、火迫,其结果首先应该损伤津液,其次才是伤阳,治疗应该先补津液才对。之所以用温药,祝氏认为是因为阴难速生,阳当急固,扶阳以摄阴、生阴。只有从重阳学说才能认识这一点。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上述条文的心悸、气上冲,是因为阳虚引起水上逆、上凌,通过温阳可化解水饮而降逆。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中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注文中《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附方天雄散方,其组成为天雄、白术、桂枝、龙骨。据《方药考》云:“此为补阳摄阴方。”祝味菊温潜法的配伍,在这里已有体现。关于配伍的道理,祝味菊说:“经云:壮火食气,是亢潜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以生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他认为温潜法能使火气潜密,产生少火。这就是温潜法形成的原理。
三、温潜法的适用范围
通过分析温潜法的形成原理,也基本可以知道用温潜法治疗失眠的适用范围。
首先是虚症失眠,而非实症失眠。在虚证中,首先是气虚、阳虚证,主要是心、脾、肾三脏之气虚及阳虚。从徐小圃、陈苏生等人的医案中可以看到,阴虚证失眠也可配合运用温潜法。与滋阴配合,产生扶阳摄阴,阳生阴长的作用;与清热药配合,产生泻南补北,交通心肾的作用。气虚、阳虚伴有水停、瘀滞者,则配合行水,化瘀诸法。
从失眠的伴随疾病看,以失眠伴随心、脾、肾的疾病为主。此类疾病阳虚的证型不少,适用运用本法。从失眠的流行病学调查看,上述情况并不占据失眠的主流。所以,温潜法不会是失眠的主要治疗方法,而是可以运用的治法。
来自:中医程桂生《中医名家学术经验》
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临床心悟学用经方的四步阶梯法
- 下一篇文章: 中医综合练习题中诊病机易错点归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