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资讯当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摘掉眼镜
惟视眼科原创资讯
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调节性内斜视通常于患儿2-3岁时出现,主要成因是远视未能矫正。患者的远视状态具有其特点,通常可持续发展至6-7岁,但在14岁左右出现显著减轻。据既往研究报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最终可不需戴镜矫正远视,但是,这些患儿能够终生都远离眼镜吗?
来自韩国东亚大学的Dr.WonYeolRyu及其研究团队就以上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他们回顾了47例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些患者最终均获得正视且不需佩戴远视眼镜。定义获得正视的条件为:患者在不佩戴远视眼镜的情况下视轴在±8△间且持续至少6个月。初次访视时所有患者均进行散瞳后屈光检查,并给予更够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最小远视度数的镜片处方。对于无法配合视力检查的患者,则镜片度数为验光度数降低1.0D。在患者摘镜后,每6个月对其屈光状态、斜视角度及立体视进行测定。
研究发现,在所有47例患者中,初始屈光状态小于+3.00D的7例(14.9%),≥+3.00D且小于+5.00D的29例(61.7%),≥+5.00D的11例(23.4%)。远距离(6m)斜视角为29.6±13.98Δ,近距离(px)斜视角为33.7±12.64Δ。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为21.3%。5例(10.6%)患者存在弱视。患者摘镜的平均年龄为12.5±3.46岁,平均戴镜时间8.6±3.89年。摘镜时远距离(6m)斜视角为1.8±2.73Δ,屈光度为+0.18±0.35D。初次访视时,26/30例患者存在立体视,而摘镜时39/40例患者具有立体视。
患者摘镜后平均随访5.7±3.21年,末次随访年龄为18.0±4.52岁,屈光状态为?1.01±1.53D,其中,26例(55.3%)患者近视大于-0.50D,自摘镜至末次随访近视发展速度为?0.19±0.23D/年。患者远距离斜视角为1.0±8.70Δ,其中41例获得正视,其余6例患者发展为内斜视或外斜视,且近视度数均超过-0.50D。回归分析显示,初始远视状态与末次随访的屈光度显著正相关,约为:末次随访屈光度=0.×初始远视度数-4.。而初始斜视程度则与其无关。
既往对于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治疗方案为通过戴镜完全矫正其远视状态,从而获得正视、良好的视力与立体视觉。但也有学者认为,调节性内斜视患者佩戴眼镜有可能阻碍其正视化进程,因此,可以通过逐渐降低其镜片度数从而摘镜。以上研究结果也表明,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可能成功摘掉远视眼镜,且摘镜后正视状态相对稳定,但将缓慢发展为近视,具体原因仍需要进一步分析。
原文:ChoYA,etal.BrJOphthalmol;99:–.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按钮,进入下载页面
↓↓↓白癜风注意什么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 上一篇文章: 医学综合历年真题解剖3
- 下一篇文章: A型肉毒毒素在麻痹性内斜视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