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原因

时间:2014-9-20来源:临床体现 作者:佚名 点击:

共内性斜视(concomitantstrabismus)是指双眼视轴分离,眼外肌其神经支配的无品质性病变,在各个方向,不论何眼为注视眼,其偏斜度均相等。非共同性斜视,依注视眼不同,其偏斜度不相等,如患眼注视时,偏斜度加大,眼外肌骨力不足或麻痹是非共同性性斜视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有眼外肌牵制(restriction)神经支配异常,例如眼球后退综合征,以及a-v征等。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primaryconcomitantesotropia)分为调节及非调节性两大类。调节性内斜及分屈光性及高ac/a两种。

原发性共同性内斜视的原因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是发病机理,是由于有未被矫正的远视合并有融合性散开幅度(fusional divergence amplitude)不正常。如果病人有远视眼,为了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则需要调节,调节的改变引起集合的变化,称为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换言之,每一屈光度的调节,都伴有若干三棱镜屈光度调节性集合,这种比例称为调节性集合和调节之比〔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ac)/accommodation(a)〕,即ac/a比例。患者是否产生内斜,不仅取决于远视的量,也取决于融合性散开的储备力(fusional divergence reserve)。假若融合储备力超过调节性集合,则两眼保持正位,否则即呈内斜。

举例说明:患者有5d远视,ad/a比值为4(正常为3~5),患者融合性散开幅度看远时为14△,看远时需调节5d,因为a/c为4,所以集合20△(5×4),显然它超过了患者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产生内斜,为6△内斜。若患者仅有3d远视,看远时需要集合12△,仍然严重的消耗患者的融合储备力,而产间间歇性内斜视。融合储备力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疾病、情绪、疲倦等。如果患者远视度数很大,超过6d,则产生另外一种情况,即患者需要的调节太大,反而造成调节弛缓,视力变为模糊,双眼保持正位,但发生双侧性弱视,即屈光不正性弱视。

2、高ac/a调节性内斜视:应对患者作全面检查,用交替遮盖加三棱镜法测量看远及看近的斜视度,睫状肌麻痹屈出检查,确定ac/a比值,检查眼底,除外眼底病。

此外,不应把高ac/a调节性内斜与ⅴ征内斜时,不论是看远或看近,向下注视时,内斜度数都增加。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内科视,都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因为给予正球镜,都可使斜视度减少。但是传统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是指:①婴幼儿内斜视(infantileesotropia)再加上一个调节成分;②失代偿性调节性内斜视(ecompensatedaccommodativeesotropia),即调节性内斜再附加一个非代偿性万分。

婴幼儿内斜视,其调节成分,通常是在2~3岁时最为明显,是发生调节性内斜视的高峰。失代偿性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双侧内直肌肥厚或挛缩而引起。不论其原因如何,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通常是恒定性,经常伴有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及弱视。(.:李桂妹)



转载注明  http://www.qbkaw.com/lctx/6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内斜视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