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时间:2024/6/24来源:临床体现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国外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35633.html作为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的原生概念之一,“德”字使用率极高,自周初至今,经久不衰。“德”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融伦理、政治等为一体,其创立和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奠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走向,决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特质,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一)从字源上看,商代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德”字的初形,并有多种写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和“”两种。以“”为例,左部是“彳”,表示道路、行动;右部是眼睛,上悬一条直线,表示目光直射,可理解为循行视察、目不斜视之意,此为“德”字初义。但此时的“德”并不具备后世惯常使用的“道德”含义,且从属于殷商的宗教神学。周初维新变革之后,“德”观念才真正脱颖而出。至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中的“”,在“目”下加一“心”字符,意味着目正、心正才算“德”,暗示着“德”的内在化,象征着它在伦理、道德层面的意义拓展。当甲骨文的德字演化到金文的德字时,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地由神文时代走向人文时代,开始了人文祛魅的历史进程。据《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相较而言,周人则“尊礼尚施”,更注重理性思考。而这一转型较为集中地体现于“德”观念的酝酿与发展上。公元前11世纪,小邦周取代大邑商后,面临着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一个地处偏僻的“小邦”,在人口、技术、军事甚至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有册有典”的殷族“大邦”,为何能够取而代之?经过对历史的缜密思考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周人提出“以德配天”。“以德配天”不仅解决了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的天命逻辑,更确定了西周乃至后世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二)在《书》之《誓》《诰》及《诗》之《雅》《颂》诸篇什中,周人反复论证,“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了德,上可得天之助,下可得民之和,而失了德,则天不佑、民失和,故不论是夏人、殷人,还是周人,都应当全力修德,以自求多福。周人更当自觉以此为戒,故《尚书·召诰》有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这就是说王朝在受命之后能绵延多久,是无法预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敬德”。如此,周人不仅通过“德”谱写了夏商周的政权更替历史,为其增添了更多的伦理道德性,对当时许多宗教仪式和宗教实践都进行了人文祛魅,如马王堆帛书《周易·要》所提到的“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德”观念的酝酿与发展,使人更多
- 上一篇文章: 很多家长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有斜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