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他的深意,

时间:2024/1/18来源:临床体现 作者:佚名 点击:

白癜风有治愈的吗 https://m.39.net/pf/a_4603724.html

一百年前的今天,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刊发了一篇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想必拿到这期《新青年》的读者该是感到陌生的。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小说,用现代白话文写就,也是第一次见到“鲁迅”这个名字。谁也不曾料到,“鲁迅”和他这篇“拙作”的发表,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狂人日记》全文约字。其中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古来时常吃人。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作为作者,鲁迅先生在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明确谈到创作因由:“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如这段文字明示的,小说中的“吃人”首先是真正的人吃人,是物理性的,而在精神层面的延伸阐释,不能任意附加。

此外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提及并指出《狂人日记》产生的缘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时过百年,这篇小说已成经典,“吃人”一词更是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界传播最广的词汇之一,但解读角度可谓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不着边际。《狂人日记》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剖析和思考,曾经被扭曲过,也被神化过,而时至今日,当鲁迅早已从神坛上走向人间,让位于人们的自主解读,且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一本百年前的小说去问当今的作家们,听听他们的理解。

20世纪下半叶,不同历史时期的《狂人日记》封面(;;)。

撰文采写

新京报记者张进

并不是“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

《狂人日记》可以写出,乃至发表,要感谢钱玄同。和鲁迅一样,钱玄同曾留学日本,并师从章太炎,两人可谓同门,钱玄同对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才华也十分认可。从其日记看,在年1月接手《新青年》编辑工作前几月,钱玄同便与两人加紧了联系,到年2月,更是隔几日便去鲁迅家。

在《我对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中,钱玄同说:“我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民国七年一月起,就有启明(即周作人——编者注)的文章,那是《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接着第二、三、四诸号都有启明的文章。但豫才(即鲁迅——编者注)则尚无文章送来,我常常到绍兴会馆去催促,于是他的《狂人日记》小说居然做成而登在第四卷第五号里了。自此以后豫才便常有文章送来,有论文、随感录、诗、译稿等,直到《新青年》第九卷止(民国十年下半年)。”

由此可知,说《狂人日记》是钱玄同逼出来的也不为过。钱玄同还说,“《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和《风波》这几篇,一个月中我至少要读它一次”,足见其对鲁迅小说的欣赏。

曾经,我们需要他是神圣的;后来又需要他:时而是反叛的,时而是励志的;时而是文学家、思想家,时而是艺术家;时而是严肃的,时而是有趣的;时而是一个完整的鲁迅,时而是一个碎片化的鲁迅。或许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什么样的,就决定了鲁迅被塑造成什么样。对鲁迅印象的变化,见证的是中国在变、我们在变。点击图片查看往日文章《寻找鲁迅:八十年无梦之梦》。

与如今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狂人日记》刚刚问世时没有得到多少

转载注明  http://www.qbkaw.com/lctx/2028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内斜视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