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正是医疗革新的窗口期

时间:2021-3-17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这个窗口期是由无数医护的忘我付出换来的,一定要珍惜。PhotobyOwenBeardonUnsplash

今天,想谈谈湖北武汉一些医生的“另一面”。这个事情放在我手里,有半个多月了。一直没披露出来,是因为一直犹豫——眼下,正是医护声望最高之时。

不得不说明,疫情以来,我一直在为医生护士发声。大家恐怕也有些印象。

《他一点都不普通》《疫情如水火,尤有始终;人心似深渊,不可测度》《万万没想到,他们这样侮辱李文亮》——这些是为李文亮等一线医护呼吁与论战;《厅长打通“任督二脉”之后,怎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药物冒险》《神医再见》《请不要轻易“代表国家”,这不好》——这些是揭露“伪中医”“伪西医”,为医护正本清源;《不让他们下山摘桃,他们就把桃全毁了:一线医护的遭遇,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投桃报李

对那些为我们拼过命的人,怎样的报答,才是恰如其分?》《谁是一线?

防疫补助发放,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这些是为一线医护补贴不公现象鸣不平;《“敢言”蔡莉,对谁敢言?》——这最医院领导的文章之一;《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张文宏式耿直”才显出可爱来》《一线护士动人之作:晚安我的少年》——这些是推荐医护榜样;《谣影重重》《院长,不得理处且饶人一步》《陈院长火速被免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奇葩,这些“迷之自信”从何而来?》——这些是揭露欺凌一线医生的陈院长。以上累计六七万字,传播有数千万次。罗列这么多文章,并不是要表功说做了多大贡献。只是因为,在这个不正常的、非黑即白的舆论环境下,开撕之前,不得不先把自己都剖出来“自证清白”——以上文章,很多是心血之作,朋友们,我是队友,起码是盟友,不是敌人;诸君开喷之时,万请将枪口抬高一寸。

还没有进入正题,就花了几百字了。这不是本鹿的风格,实有难言苦衷,各位看官,谅解则个。

以下为正文话说,我有一位武汉的朋友。很不巧,或者说,很巧,在疫情中的武汉,生了一个小宝宝。(最近一些写作者常喜欢用“我的朋友”作为信息源。看官可能要问,“呦呦鹿鸣怎么也用‘朋友说’?你说的这位朋友到底是不是你自己?”其实呢,呦呦鹿鸣的文字大家大可放心,每言必有清晰出处,我很少使用匿名,偶尔匿名一定是为了保护当事人。这位朋友是之前我写武汉楼市乱像系列文章时联系的。)

小宝宝很健康。真是上天保佑,一个小福星。

按照规定,出生后应该打第二次乙肝疫苗,属于国家免费防疫项目。宝宝快两个月大了,疫苗开放,妈妈赶紧就带宝宝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想着,大医院,打疫苗,更放心。

去了之后,医生说要先体检才能打。人很多,这对年轻的爸爸妈妈赶紧就按照收费条付款了。

回家一看,总共收费元,觉得不对劲。

第一,收费项目有“精神科”检查。他们在网上查,这样的人还真不少,有医生答复说“精神科A类量表测查”是查抑郁症的,一般三岁以上大龄幼儿才能检测,可是,这个小宝宝还不到两个月,怎能做精神科检查呢?

第二,宝宝并没有斜视,开了斜视度测定。

第三,宝宝并没有吞咽功能障碍,评定项目也还可以理解,但有一个“吞咽功能训练费用”是怎么回事?

这还不止。打疫苗时,医生说,国家是有免费的,但医院也有自费的,自费的好一点。于是,年轻的爸妈自然选择了自费的。又付钱。可是,最后看疫苗本,和刚出生时打的乙肝疫苗都是同一个公司产品,都是“深圳康泰”。所以就疑惑了,难道同样是深圳康泰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国家批量购买的质量就差一些,自费的就质量好一些?

年轻的爸妈不免又多了一个疑惑。

后来,他们加入了母婴群,发现类似的情况还真不少,其他新手爸妈去打疫苗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奇怪检查费。“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宝妈说她宝宝做一个眼睛检查,要滴眼药水,眼睛红了很久。这是一个新生儿。”她对我说。

然后这位年轻的新手妈妈在网上看到了之前医院的投诉,有、年的,发现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他们也被要求办卡。(为了便于排版,我把两个不同时间的帖子集合到一起):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对新手爸妈本来只是想去打一个国家免费的乙肝疫苗,是一个常规动作。但是,医院后,却被硬加了诸多检查费。不管这个检查费是不是合理,或者是否已经服务到位了,我们都可以说,这样的“消费”,并不公平,也会让“消费者”疑窦丛生。

我们换一个类似角色,可能看得更清楚:如今是义务教育,学校课本是国家免费教材;去领教材时,老师说,先要交巴拉巴拉一堆检查费才能领教材,为了让你更好地领取教材,请先办个VIP卡;然后说,这里有国家免费发放的教材,也有自费的教材,自费的好一点——家长就选了自费的,一看,哎呀,还是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题目的教材。

迷之尴尬。到哪说理去?

最近有不少伤医事件发生,3月下旬,就有两例,内蒙医院,一位医生在为患者做透析准备时,被刺伤;医院,CT室技师黄腾被患者殴打。

对这两个案件,我都直接抨击过行凶者。不过,今天我要说明,也有汉川的读者朋友和我进行了长篇交流:“不是所有白衣都是天使,作为一个汉川人,医院医生被打我一点也不奇怪”。这位朋友去过几次医院,遇到过好的医生护士,但也有非常糟糕、令他迄今义愤填膺乃至倒胃的体验,因为“医生太重视利益”。

我当然不是要为这两次行凶翻案。行凶就是行凶,是不对的,应该接受惩罚,不能这样伤医护的心。可是,我们难道不应该也一起想想:为什么会有一些旁观的朋友持不同意见?为什么明明医院的医生受到了委屈,却有汉川人觉得并不奇怪?

如今,因为疫情,因为各地一线医护的忘我努力,更因为4.2万名志愿奔赴湖北的医护人员的勇敢付出,全社会都在感恩医生护士,医患关系处于最温情的时刻。但是,医患矛盾一直存在,在制度和人两方面,问题都存在。目前只是暂时被掩盖。如果不解决,以后还会暴露出来;甚至,会加倍反弹。医患矛盾本身,也是中国的病,现在,正是把它治好的窗口期,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有着最多的支持,最大的容错空间,最密集的注意力。

这个时候,最容易建立新共识。

医疗界如果不革新,过去的弊病就会扩大化,而医护群体忘我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也会被某些没有医德的人占据。贪天之功为己有的人,我们见的还少吗?

我们很尊重医疗界,但医疗界也有许多荒诞的事,也毋庸讳言。举个例子,年10月30日,武汉晚报头版报道《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摘口罩”——院方:坦诚相见,便于拉近医患关系》。这件事情恰好发生在疫情爆发前夕。这真的合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医患冲突最大的问题,是利益。很多年前,我们就在谈看病难、看病贵,在谈医德重建,在谈“三高三低”(药费高、手术耗材费高、检验费高;医生工资低、护士工资低、手术费低)。一方面,是人命关天,医生护士承担重大责任;另一方面,是医生护士待遇不高,压力山大;还有一方面,是许多病患倾家荡产,无力回天。

但本质在于,双方角色不时错位。医生护士,本来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社会的依托,面对不专业的患者,有医者仁心的主角光环备受尊重;他们又同时是“医疗服务人员”,面对的是作为“被服务”的金主顾客——顾客上帝的满意度反向影响医生护士。

现在,正是理顺这些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年,我策划过一组专题文章(当时我的工作是《瞭望东方周刊》主笔,这是新华社的一本新闻周刊),总题《解放医生》。11年前提出的一些话,放在今天,也还有些许价值:医术高明的医生禁锢在大大小小的“单位”里,医疗行政化的倾向使得资源畸形配置;医院,既不能作为一种核心资源而受到重视和栽培,也无从充分体现价值,靠“走穴”等灰色地带牟利的现象并不少见,更难以谈及创新。他们所针对的,与其说是红包、回扣,医院、医生难以独善其身的牟利体制。医院,就像被捆上了战车,很难挣脱“潜规则”独善其身;而在这种依附关系松动之前,即便这些“背叛者”以极端的姿态挣脱了“潜规则”,依然难以顺心如意。这已经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

从年以来,这十年,国家一直在推进医改。但是,改到位了吗?改成功了吗?还不能下结论。至少,从今天所举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这个例子来看,检查费问题,还有令人不满意之处;从呦呦鹿鸣前一段时间医院陈院长、医院蔡书记来看,医疗专业领域“去行政化”的问题,还有令人很不满意之处。

但我们可以确定,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的窗口期。即便在今天提“改革”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我仍然要说,不要错过这个历史性的窗口期。

这个窗口期是由无数医护的忘我付出换来的,一定要珍惜。这个时刻,无所作为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呦呦鹿鸣近期:《凛冬将至》《我们都是局中人》长按并识别

转载注明  http://www.qbkaw.com/jbzz/1794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内斜视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