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唯一传世之作,风格清丽,感情质朴,
#优质作者榜#
“闲敲平仄两三首,静读诗书方寸心。宋韵唐风文海沐,高山流水遇知音。”依依欢迎您的到来!
前言:“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几句词。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本以为可以建功立业,北伐中原。奈何南宋统冶集团偏安一隅,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可谓,空有抱负,知音难觅。于是发出了以上的感叹,结尾两句“无人会、登临意”细细品味,意味悠长。
近日读了王禹偁的《点绛唇》才知道,这两句词,并不是辛弃疾的原创。而是从王禹偁这首词中化用而来。
正文:本期依依和各位亲,分享一下这首作品。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词人唯一的传世之作,是王词人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全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其影响及于两宋词家。全词如下: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宋.王禹偁《点绛唇·感兴》
学习格律诗写作的亲可以读下《格律诗写作入门基础知识大全》,会对你的写作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赏析:“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
“恨”、“愁”二字,用得极好。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及客居异乡的孤独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雨恨云愁”即是主观感觉的强烈外射。
云、雨哪有什么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
“依旧”二字,用得极好。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这两句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帐的秀丽景色。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这两句抓住了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
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这里写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
这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写作佳处在于:
①从视觉角度出发,由低到高,转向空中。
②以物衬人:词人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故用天边鸿雁展翅高飞,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恼;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能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
“谁会凭栏意”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的抑郁,表达了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这两句写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结语: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其写作佳处在于:
①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
②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③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诚如,现代王方俊在《唐宋词赏析》中所云:“此词把握住水乡景物的特征,用清淡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风景图,隐约流露出作者客居异乡,抑郁愁闷的心情。”
互动及注意事项:各位亲,词赏读完了,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或留下您美丽的诗篇。
本文为飘雪依依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谢谢您的
- 上一篇文章: 直播预告孩子斜视怎么办听听超级眼说家
- 下一篇文章: 玩手机费眼不给玩又费妈医生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