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峤的诗风能够入选小学课本孩子

时间:2024/5/13来源:患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

翻开小学一年级课本上册第页,有一首中国古代唐朝时期宰相李峤的诗,《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译文: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百度上对李峤的介绍是;李峤(~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我对李峤当什么宰相的事情不想关心,我只想弄清楚为什么李峤的诗能够入选小学课本。我的孩子使用的语文课本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即部编本)。这个是从年9月已经是全国通用教材。中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关于古诗入选小学课本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过去十年中,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把人文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时重视引起学生兴趣,多选“时文”。这次“部编本”中,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一些经典又回来了。比如,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大大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本共选有古诗文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6册古诗文选入篇,分量也加重了。古文体裁更加多样,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对于古诗学习的意义,温儒敏先生认为认为,古诗词教学,重点是让孩子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孩子刚开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却会慢慢积淀。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给弄丢了。小学生记忆力好,多读多背诵,读得滚瓜烂熟,就是最好的方法。了解到这些我明白了为什么李峤的诗能够入选小学课本,因为《风》这首诗能让孩子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我认同一个观点,就诗歌气氛的熏陶而言,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是要胜过学校教育的。也就是说想让孩子更深切地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家长首先要感受到,《风》这首诗美在哪里呢?《风》创作背景:诗人李峤和朋友,在春天游泸峰山时所写,当时他们爬到峰顶的时候,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便吟出了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词,这是汉语言的言简义赅(gāi)的特点,对于一年级孩子,通读全诗不成问题,会读了自然就有了记忆诗词的愿望。全诗没有一句写风,但处处能让人感觉到风的存在,全诗非常有画面感。前两句写“风”的季节功能: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通过自然现象呈现出来:风从大江大河经过,水面波浪滔滔;进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摇曳。全诗除诗名外,内容部分不见一个风字,却让人真切地感受“风”的魅力与威力,妙不可言。孩子能学到什么?我觉得还是温儒敏先生说得有道理:也许孩子刚开始说不清美在哪里,但却会慢慢积淀。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孩子小时候读过的东西,一知半解居多,囫囵吞枣而已。这时对“美”的体验,多止步于浅显的韵律美。而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因此读诗不仅仅是读诗,更是读人,是读心。只有当同处于诗人笔下所描述的相似的情景下,才有可能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触发共情,也就是那个时候才能懂得诗词之美。我觉得家长能做的就是理解诗文,带孩子去感受诗人笔下的风景名胜,触发孩子共情,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

转载注明  http://www.qbkaw.com/hbby/2063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内斜视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