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浅谈
时间:2020-10-25来源:患病病因 作者:佚名 点击:次
陈林义
前沿:共同性外斜视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与先天性三类。临床上以原发性外斜多见。
其发病与中枢性的辐辏与外展不协调有关,尤其在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劳时,常发生辐辏的不足,过强的外展又使眼球转回到休息眼位,融合性辐辏又不能加以调整,故导致外斜视的发生。另外,本病的发生与解剖、遗传等因素亦有一定的关系。
临床表现
原发性外斜视占共同性外斜视的一半以上,患儿发病年龄常在3岁左右。
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部分成人在近距离工作过久后会出现视物疲劳、头痛、眼胀及复视等症状。开始多为间歇性,在注意力集中时或通过加强辐辏仍可保持正位,此时患者双眼视功能尚好。但在身体状况欠佳、过度疲劳、情绪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或单眼遮盖后,以及在强光下等均可出现外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辐辏功能的减弱以及面部及眶距的增大,逐渐由间歇性外斜视转变成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此时多为单眼抑制,因可交替注视故视力一般仍正常,多数患者屈光状态正常。
如何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对外斜视病人有屈光不正者首先应戴镜矫正。
2、对同时伴有弱视者,应积极治疗弱视,待视力恢复正常,矫正眼位。
3、对小度数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可首先选用负片过矫,同时配合正位视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视力的提高,而且还可加强调节与辐辏功能,有利于眼位的恢复。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每天做辐辏训练3次,每次3-5分钟。
4、恒定性外斜视需手术矫正眼位,间歇性外斜视如保守治疗无效亦应尽早手术。
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很多家长发现患儿斜视,觉得只是偶然发生,并不一定是什么大问题,可能是孩子年龄还小,就为未予重视,这是不正确的。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陈林义院长相关著作,部分内容参考互联网及眼科学。仅供临床参考。谢谢大家。
陈林义工作室小儿眼科患者群
來院
- 上一篇文章: 斜视带给孩子的危害,不止外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